Sunday, August 30, 2015

我看到的歷史 (十) - 姓氏

所謂的國姓.... 大家都知道,漢朝是劉家的天下,
明朝是朱家,宋朝是趙家,唐朝是李家,
清朝是愛新覺羅家... 等等等。

中原王朝有個很奇怪的特色,就是一朝一國姓。
(當然西方王朝也是有這樣啦)
但是他們又有個特色,就是改朝換代時,
追殺前朝國姓,務必趕盡殺絕,
也變成一個開國時期主要的全國運動。
(這在秦漢之前是沒有的,商朝遺族還被封了宋國)

所以你會注意到,現在的華人,只要你是以前某朝的國姓,
你一定不會是什麼大姓。
而人口眾多的像張姓,因為在任何一朝都沒湯喝、沒肉吃,
改朝換代時也就都沒張事,不會被追殺,繼續過日子。

說真的,和皇室同姓,真的沒有太多好處。
除非你真的是叫的出關係的親戚,不然好處絕對輪不到你,
而且就算你是叫的出關係的,壞事恐怕只會更多。

歷代皇氏都有什麼傳統?
新帝一登基,立刻追殺、流放兄弟叔伯。
反正只要是同姓、有絲毫可能會搶我帝座的,徹底的消滅。
尤其是同樣正宮娘娘生的、血統嫡正的兄弟,皇帝巴不得他們立刻重度憂鬱症發作!
而妃嬪所生的庶出,不會被立刻清算,但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明清兩朝的親王,都是終生軟禁命
新王一登基,你們這些兄弟立刻封王,然後馬上給我滾出京城,
不許問朝事、出入王府由在地官差護送(實為監視)、
一切行為有密探徹底跟蹤。

要是太后歸天了,或許可以跑回京都「遙拜」:在城牆外跪完,趕快滾回王府。
要是皇帝老子歸天了,下一任皇帝當然完全沒見過你。
太子出生時,你說不定早就出城軟禁去了,他對你有絲毫感情才怪。
更別說他還會再放一批兄弟出來.....


所以,跟皇家同姓且有關係的,餓你不死,但保證你生死沒自由。
跟皇家同姓但沒關係的.... 或許你有自由,但改朝換代時你保證慘!


新朝廷追殺前朝餘孽是什麼態度呢?
當然是寧可錯殺一百,皇族一個不可放過。
普天之下,和前朝同姓的,殺了再說。



而這之中又有一個很特別的情形:賜國姓。

這算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殊榮,因為能跟天子同姓,
還是昭告天下的聖喻,文武百官可真不能再碰你。
你不是皇族血親,所以爭皇位之事,可說是永遠輪不到你份,
但這是好處,不用被懷疑或軟禁。
可是這也是壞事,換朝時你也是被追殺的之一。


說到國姓,大家都知道史上最強大的倭寇,鄭森的故事。

啥?沒聽過?

啊就是延平郡王朱成功啦!


鄭森本人日本出生的,媽媽是日本人。
繼承父業為東南沿海的海賊王。
套明朝還在時的話講:倭寇。
套明朝亡朝後的話講:國姓爺!


可是在我看來,賜國姓真的是最讓人想翻桌的賞賜。
1) 爭皇位別想,亡朝鐵定被追殺
2) 只有皇帝沒東西可賞時,才會賞這種既不是錢、也不是地、不掌兵、也非官的空頭銜。

而當 2) 發生的時候,你知道離 1) 也不遠了。


所以.... 鄭森就.... 「成功」這部份我先用了,「朱」這部份我先擱著。
軍旗上寫「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自稱「國姓成功」......
(怎麼看起來挺像日本名字的?)

等哪天出事了,「國姓」兩字是姓啥?不急解釋,看情況什麼比較方便。


另一個也很有名,但不太有人知道的國姓將軍,是叫「李思恭」。
你應該一眼就能任出來,這人是唐末的!
1) 唐朝國姓是李
2) 通常是該朝末年才會賜國姓
3) 我先講了這人是賜國姓的李將軍...

李思恭.... 真的不太有名。
(整天想著出恭的人嘛)
但是他身為唐末軍閥之一,你大概也知道他是一方霸主,不用理會中央的狗屎。
他因為平定黃巢之亂有功,所以原來叫拓跋思恭,現在叫李思恭了!


拓跋!?


沒錯,這人是党項人,後來有個子孫,叫李元昊。
繼續在唐亡後,掛著國姓李的招牌,這有助於他昭顯自己的正統性。


那他不怕被追殺嗎?

不怕,他不但有兵,還有國!


他就是西夏創始人,西夏景宗李元昊是也。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西夏的國姓和唐朝一樣了吧?



我看到的歷史 (十一)


或是直接從頭看起:我看到的歷史 (一)

Friday, August 28, 2015

我看到的歷史 (九) - 分封制

上次講分封制都很早以前的事了,這次算是首次講續文吧。

還記得上次講的,分封制像周天子那樣搞成千國之國,
除了自己很爽,可以當千國之王外,沒有什麼好處。

但是如果只分封少少的,比如說十來國或四五國,行不行?
事實上也不行。

分封的最少國而每國分最大土地的,當然是非射鵰英雄鐵木真莫屬。
他就分給四個兒子而已,整個大蒙古帝國之下就四大汗國,
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沒了。

那成吉思汗死後,沒多久就互不聽話,各自為政了。
不過他們還算和諧的了,沒有把對方打到滅國。
(沒滅國但是還是有互毆唷)

中原史上還有所謂「七國之亂」「八王之亂」,
都是分封出去太大的地皮,又給軍權又給徵稅權,
最後這些封王都卯起來跟中央正面開打,硬是打到死人才結束

唐朝設節度使,也是一種地方分封的做法。
後來唐末藩鎮割據,全天下軍閥大亂鬥,也是另一種分封切的太大塊的結果。
(切小一點就不會有太強大的軍隊啦)

東漢末年,一堆州牧劉表劉璋不是也都手握軍權,不屌漢帝嗎?
明朝初年不是有燕王篡建文帝事件,還真給他成功了嗎?



那西方呢?他們不是也分封嗎?

有~~~

還記得之前講的獅心王理察嗎?
他爸爸亨利二世就是把英王統治地均分給三個孩子。
結果誰知道他後來又生了一個約翰,竟然就沒地可以封了。
(無地王約翰之名由此而來)
他就去跟三個孩子要些地回來,要分給約翰。
三個孩子不給就算了,竟然還聯手跟老爸打起來。

這還不是最扯的....

最扯的是最後一刻,老爸和兒子們互打是要幫約翰爭地,
約翰竟然跳槽到對方去,和理察他們聯手打老爸....



日本幕府時代雖然表面上分封很多國,
但事實上有幾個超級強國,如島津家、前田家、上杉家、毛利家...
這些大國一旦形成敵對派系,馬上就演出「關原之戰」這種事。
而幕末的長州、薩摩藩更是直接以一藩之力,就跟將軍家開打了。


羅馬共和時代,中央分出很多「軍團長」。
這些軍團長就是帶著自己的軍隊四處毆打鄰居的。
直到某一年有位叫 Gaius Marius 的軍團長,創造出人類史上第一個退休金制度,
從此將軍不但管你性命,還管你全家肚皮。
結果就從相反方向,回到分封治的同樣結果。
別人都是封了地後,慢慢形成勢力,自己養出軍隊,再反抗中央。
羅馬是先拿了軍隊,自己出去打地後,慢慢養好領地,一樣反抗中央。

結果羅馬共和就結束了,將軍不聽號令,直接打下首都。
羅馬帝國開始。



還有一種很不明顯的分封.....

天主教不是四處都有派紅衣主教嗎?
在這些「地方勢力」,教眾就是你的軍隊,奉獻就是你的軍費.....
每次選新的教宗,就是派系大亂鬥呀!



這樣或許你會想.... 那民主制度下的選區...




我看到的歷史 (十)

Thursday, August 27, 2015

我看到的歷史 (八) - 沒有你想像的久、超乎你想像的遠

有時候會猶豫要不要寫近代史。
因為這些翻案的極為慘烈,而且你要尋仇或對某群體開始有怨恨,是能找到對象的。

但是偶爾還是要挑戰一下神經的嘛。

今天就來寫個很多人以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不是的歷史。
(..... 我怎麼聽到有人抱怨:「你哪篇不是?」)


首先我們來講一個國家:土耳其

稍微有點概念的人,就會立刻想到那個剛好跨在黑海口和歐亞兩洲中間的國家。
再有多一點概念的人會想到史上有個超強大的土耳其帝國:鄂圖曼土耳其

這個帝國剛好在蒙古人往西打的最邊緣沒有被滅掉,
然後他強盛時期是用火槍兵,一國就能和整個歐洲打。
歷史上要給大帝國排序,這一定是 A 級的帝國。

但是這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遙遠的歷史。
鄂圖曼土耳其滅亡是.... 1923 年!

對!他還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跟蒙古帝國打開始,一路打到一戰.....
現在的土耳其,恐怕還能找到很多鄂圖曼帝國時代出生的人。
而現在的中國,要找到清朝出生的人都差不多不可能了。




再來是.... 伊朗
就是我們最近常聽到,跟美國在核武談判的那個。
四十歲以上的還會聽過「兩伊戰爭」,伊朗和伊拉克打了八年。
可是再更遠一點就沒有人聽過伊朗了。

不過那個地方很早以前有個叫「波斯」的帝國.....
波斯帝國就不用我再廢話了,如果鄂圖曼土耳其是 A 級帝國,
那波斯就是至少 A 級起跳。

你看過電影 300 那個斯巴達大戰波斯大軍的畫面沒有?
波斯在希臘都還是城邦的時代就已經是把中亞全部打趴的超級大國了。


那波斯帝國和伊朗這兩個時代中間,這個地方都是什麼?

「波斯帝國」雖然被亞歷山大給滅亡了,可是他那個帝國維持不過十多年。
之後波斯還是波斯人自己管。
之後又被羅馬打趴、蒙古打趴、土耳其痛揍.....很多事發生.... 但是.....


答案就是:中間只花了一秒鐘,所以啥都沒變。

沒錯!

1935 年時,波斯國王說「我改國名為伊朗」。
就這樣,波斯結束,伊朗成立。
是真的~~波斯後來又建國成功,還有國王,所以當然可以繼續叫「波斯帝國」。


你要是以為土耳其帝國竟然到 1923 年還存在,
那到 1935 還存在的「波斯帝國」,不就把你嚇翻桌....
(好啦,我承認這個算法是有點作弊就是了)


為了不要講太長,再多講一個就好,這次聊的是最近快滅國的主角....

希臘。


這個有著亞里斯多德、柏拉圖這些名人,
同時又有亞歷山大、斯巴達 300 戰神... 等等等的超有名古國,
事實上在我們所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間中,大部份是不存在的。

希臘從被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算起.... 到他又正式宣布獨立,兩千年啦!
你以為只有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花了幾千年嗎?

還有誰敢說殖民超過幾百年,就算是你自古擁有的?


我看到的歷史 (九)

Wednesday, August 26, 2015

我看到的歷史 (七) - 獅心王理察一世

可能很多讀者都已經開始覺得:你怎麼老是挖些非主流史,在給既定史料翻案呀?

翻翻我自己才六篇的歷史,
一:把宋為正統推翻,給遼金正名
二:把阿拉伯帝國提出來,給他發揚光大
三:把古人名拿出來搞笑
四:把分封制拿出來討論。
五:把吐蕃史挖出來,討論藏獨合法性
六:把孔子數落一頓,為管仲造神

差不多可以說,過半都在搞翻案
但事實是怎樣,你可以聽國中小歷史課本講,也可以聽我講。
你有本事就再翻一次案囉,沒人擋你呀!


這次來講個外國史吧。

歐洲中古時代,給人很多騎士遊俠四處行俠仗義的感覺。
深山砍飛龍、古堡救美、奉教皇之命征討異教徒....等等等等。

但是我們之前已經注意到,十字軍東征事實上不但是蠻子去打文明人的史實
還是欠錢還不起的窮國,企圖用暴力毆打債主的無賴行為。

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口號是搶回耶路撒冷,
但發生的事實卻是當年伊斯蘭軍隊佔領耶路撒冷時,
是以聖城待之,百姓一概無罪,大家馬照跑舞照跳,換主人而已。

十字軍打下耶路撒冷時是屠城洗劫一空

沒錯,打著教宗旗幟打下聖城後,第一件做的事是燒殺搶掠的洗劫。
這由看觀自己判斷,到底這是聖戰,還是打草鼓呢?

然後就是今天要談的主角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英勇騎士王「獅心王理察」。



稍微讀過一點外國史的人會記得,這位理察一世是英國國王,
打著十字軍旗號,英勇的擊拜阿拉伯不敗戰神薩拉丁的童話故事。

事實上理察不只沒有擊敗薩拉丁,而且在戰爭過程中也做出離騎士精神甚遠的醜行。

他和薩拉丁在多次交手中獲得數次戰術上的勝利,
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擊敗薩拉丁。
甚至在最後和談時,薩拉丁老謀深算,知道理察不能久戰,就跟他強硬談判。
理察企圖逼和,偷襲薩拉丁的老本營埃及,但是沒有成功。
薩拉丁大戰略牌打的很順手,就跟理察窮耗著。
磨到最後,理察因為英國政變而被破簽下停戰協議,最終徹退。
而理察從頭到尾,就是都沒有打下耶路撒冷。

這樣的「結果」,在西方媒體宣傳下,竟然變成「擊敗薩拉丁」....

這都還沒說到理察違反騎士精神,把 2700 名投降的戰俘,全部屠殺。
如果說古時後殺戰俘很正常,那理察的名聲自然應該跟白起一般等級,對吧?


理察打完仗要回到英國去搶回王位,結果怎樣呢?
他假扮成商人要溜回英國途中.....



被綁架了!


天呀,這是第三次十字軍的總領導,英勇無比的「獅心王」會發生的事嗎?



綁架他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王.....然後跟英國一次開價就是王室三年開支。
英國為了贖回理察,幾乎把倫敦整個賣了.....

所以英國人花了一大筆天價,支持著理察去搞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結果什麼都沒打下來不說,還要花另一筆天價去贖回理察。


那理察回到國內後的結果呢?剛剛不是說有政變嗎?
對。理察的弟弟,人稱「無地王約翰」,看理察回來了,竟然就把王位還他了
那這政變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呀?

該不會是理察自己覺得耶路撒冷打不下來了,面子掛不住,
跟他弟弟暗中策劃好的退兵藉口吧?

這個約翰可是有前科跟理察做對,最後一刻又跳過去支持他的。
(那一次可好笑了,不過之後有機會再聊。
因為這約翰也挺有名的,他就是史上有名的「大憲章」的簽署人。)
那這次如果又是跟理察套了招,一點也不奇怪。

那理察被關了兩年,回到英國後,幹了些什麼事呢?



他一坐回王位就閒到發慌了,不到一年又舉兵回到歐陸上開始打仗!跟法國打!
(你看漢武帝打到最後至少還懺悔,他是不管國家多窮都要繼續打仗)
某天圍攻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城時,被 10 歲的小朋友用弩箭射中肩膀。
他自己拔不出箭頭來,反而把箭身給弄斷了。
隨行軍醫胡搞把箭頭挖出後,沒多久他就感染而死。


如果我是英國老百姓,我真的會氣到吐血:我們白癡花一堆錢去贖這個肌肉棒子幹啥呀!?



對,這就是「獅心王理察一世」的真實故事。


我看到的歷史 (八)

我看到的歷史 (六) - 管仲

這次來講一個很少人知道,也很多人以為知道的歷史名人。
如果說商人拜關公、漁夫拜媽祖、學生拜周公,
那妓女拜誰,大概很多人會猜「恩公」......

事實上這位恩公就是今天的主題:管仲

對啦,就是那個鮑叔牙的好朋友。
也是那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的丞相。

春秋五霸,大家都知道。
就是前後共有五個很厲害的王,可以不屌天子,直接號令天下
當然,我們知道曹操也是這樣,日本的幕府也是這樣。
但那都是在春秋幾百年之後的事情,說他們借鏡春秋五霸,也不為過。
而五霸中當然是第一個這樣做的最厲害,其他四個就是學他依樣畫葫蘆就對了。

第一個,永遠是從什麼都沒有之中,憑空摸索出一個東西來。
這等成就遠超過之後幾千幾萬個的總合。

而齊桓公就是第一個。


但是你要是看了齊桓公的下場,你就會懷疑,這功勞好像不是他的。
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死後,重用為了巴結大王、連親生兒子都能烹來給他吃的易牙。
(為什麼姜小白想吃烹嬰兒呢?反正之前就說會懷疑這人的成就嘛....)
最後臣下動亂,自己被活活餓死,屍體放了六十七天都沒人管....
若說姜先生非常厲害,那這種用人技術,真讓我懷疑他任用管仲,是開賭局決定,押對寶而已。

好了,廢話太多。

管仲是中國史中非常罕見的宏觀經濟學大師
除了治國基本的那些法律制定和執行之外,他對人民心理的了解亦是古代執政者中罕見。
但最重要的是,他懂得用金融操作來達成政治、經濟甚至軍事目的。
而且不是懂而已,他成功的執行計劃,最終不只成為春秋霸主幕後的實際掌權者,
而且還是史上眾多頂尖權臣中,極少數最後得以善終的。

甚至可以說,管仲之後,除王安石之外,中原再無大破大立的經濟學大師。
然而王安石空有政策規劃,卻在執行面上完全栽根斗,因為他不懂基層官員心理。

管仲執政時有幾個故事,且讓我來分享一下:

他執行自由市場經濟,但將鹽和鐵收歸國有,不准私自生產。
透過制定鹽的價格,他間接的操控了國內的食品的價格。
透過鐵價,他操控的工業生產的價格。
就在兩個國營企業的定價操作上,他穩定控制了齊國的一切物價,但卻不用對百姓徵稅。
因為他認為,直接對終端使用者抽稅,百姓心情不好,所以他對產業鏈中間下手。
想要拉抬成衣價格,他對針抽稅。古代的針,做個十幾件衣服就壞了,
所以這個成本自然轉嫁到顧客身上,但是顧客卻不知道原因。

他用金融操作,不費兵卒就將鄰國打趴稱臣。
首先他用重金炒作魯國的一種布料,不論價格拼命買入。
魯國農人一看,種田不如生產土產,紛紛放棄糧食生產。
到泡沫的最高點時,他突然宣佈停止購入魯縞,整個魯縞市場瞬間崩盤,
但更可怕的是他同時禁止輸出糧食。
鄰國空坐在成山的泡沫魯縞上,餓著肚子只能宣告破產,齊國不用戰爭就逼魯國就範。
(這還是魯國這種大國,春秋初期小國上千個,根本無力面對經濟戰,被齊國整個買掉是毫無辦法)

後來連楚國這種超大的國家,齊國也是用買土產:鹿。
用這一招買到楚國沒飯吃投降。
(原文:管子 輕重戊第八十四)

他開辦官妓,直接合法化性產業變成國庫收入。
(所以開頭就說妓女拜管仲)
在春秋時期,民間性觀念比現在開放,史有記載每年有「野合大會」。
管仲想賺錢想瘋了,結果就把主意打到這上面了。



同時代的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有高有低。
最高的程度到了說出「沒有管仲,我們都是野蠻人」這樣的讚美。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然而他也說「管仲之器小哉」這種話,認為管仲小氣小心眼。
不過如果你看孔子的理財知識,你也可以理解。

孔子家語 問玉第三十六」有講到子貢和孔子討論,為什麼玉很貴的問題。
原文: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歟?」
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
縝密以栗,智也;
廉而不劌,義也;
垂之如墜,禮也;
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則詘然樂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達,信也;
氣如白虹,天也;
精神見於山川,地也;
珪璋特達,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以現代人來看,子貢正解。
物以稀為貴,供需平衡時決定了價格,如此而已。
孔子說玉貴是因為有「仁、智、義、禮、忠、信、天、地、德」這九個優點.....吃屎吧。
所以叫孔子去評價管仲治國的經濟政策,當然只會說出管仲是「鐵公雞死要錢」這種評價。
凡是重視自己財務狀況的人,都知道你不愛錢,錢就不愛你。
而管仲這種操作金融的火候,已經到了能做戰爭手段的高手,有多愛錢是想都不用想。

但管仲不是貪官,他是能臣。
如果說他很奢侈,你就當做一個超能幹的 CEO 本來就有本事領高薪:姜老闆肯給嘛~

古今史上貪官多矣,但那是私德問題,跟愛錢無關。
孔孟之道認為愛錢是可恥的事:君子本該兩袖清風、文官不愛錢... 等等等。

一堆廢話!

你要把國家經營好,不拿重金拜請賢能,人材會來嗎?
人材因為重金而登門,他不為錢為什麼?
不然你愛國歌曲編個兩百首,全國就能人倍出了,是嗎?

秦國統一天下,靠的是嚴刑峻法和軍功重賞嗎?
錯!靠的是他肯給敢用,招攬天下英材,有了人材而後才有法制和軍紀的建立。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就指名告訴贏政:「秦之能臣,通通都是從外國招來的!包括你老子李大爺!」
百里奚、商鞅、張儀、范雎、李斯我本人。都是為了秦國給前給機會施展抱負才來的。


所以,要選政治人物貪不貪,那我寧可他貪一點。
貪財不見得不會做事,會做事是從政為官的最基本。
要是來一個一毛不要,整天清風伴月不會做事的政客,
還不如把這佔茅坑不拉屎的廢物踢出去。

行政是一種團隊活動,團隊中有個清廉到病態的地步的人,
沒有人想跟這種人合作,這團隊根本無法發揮。
就算整個團隊都是清廉死不要錢,他們所要管理的基層百姓可不這樣想。
他無法理解百姓的思維,還指望能搞出好政策嗎?

對。這篇上面才剛講過一個這樣的人:王安石。


嗯,這集扯多啦~。


我看到的歷史 (七)

Friday, August 21, 2015

我看到的歷史 (五) - 吐藩

一轉眼寫到第五篇了。似乎是包山包海、一直亂跳的主題。
但是我也打算就這樣寫下去。說不定寫到第三百篇時,忘了以前寫過什麼,又重寫一次....

這次來講點有些人可能已經知道,但沒關係,來聊一下吧。

有很多地名或民族,我們都熟耳能詳。
但是當他穿插了時空,出現在另一個地方時,
我們還真的就給他認不得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最簡單的:吐蕃國

e35d3e33tw1ec0lp8ji88j21kw0ua1kx

在唐朝就已經有記載了,唐太宗還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去
到宋朝時吐蕃還是存在的,事實上西夏還跟吐蕃打了幾次,輸多勝少。
吐蕃算是一個強大的「蠻夷」。

說個題外話,左邊的那個黑衣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
黑衣大食右上角有一小塊叫葛邏祿的地方....
英文叫 Karluks,那邊是突厥人。
那一塊地非常重要,以後會專文介紹,現在就先大略提過就好。


所以,現在我們都基本上把吐蕃那塊地方叫西藏。
但是,你有想過,吐蕃、西藏,根本就是同一個東西嗎?
西藏的英文是什麼? Tibet
吐蕃唸做「土翻」,跟這個「Tibet」搭不上呀....

如果你更進一步研究,會發現這個「蕃」字,是破音字.... 正確唸法是「」。
「土撥」.... 唸快一點或叫老外跟你一起唸,你就會發現,根本就是:Tibet。


謎底解開了,西藏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自稱「吐蕃(Tibet)」。
從唐朝起就跟中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政權。
那後來怎麼會又叫「西藏」呢?


事實上,吐蕃在宋朝時就瓦解了,內亂分治了幾百年,到 12xx 年時結束內亂時期。
前幾篇講過了, ~12xx 年結束的政權,就是那個原因

到了明朝,明成祖有跑去跟人打了一架,
不明就底的自稱有統治吐蕃,反正到底能不能實質的統治管理,真的很難說。
到了清朝,康熙趁紅黃之爭打下吐蕃,才開始用「藏」的稱呼。
現在稱西藏,是清朝開始的。

但是有清一朝,西藏問題永遠都沒有完全解決。
之後英國又趁清衰弱時打入西藏,殖民統治。
然後民國後又被中共用假的和平條約引兵進去屠殺。


由此可見,吐蕃一直都是吐蕃
什麼蒙古、明朝、清朝、英國、中共的統治,無一不是外來殖民政權。

吐蕃要獨立,要反外來殖民,從 12xx 年開始就在搞了。
一切號稱自古擁有西藏的廢話, 12xx 年時都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


我看到的歷史 (六)

如果你打算從頭看起:我看到的歷史 (一)

我看到的歷史 (四) - 分封制

這次講一個比較大的標題,也算是為以後會講的的一些細部資料做個暖場。

全世界的帝國、共和、神權... 等等國家,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
而且是開國第一天就要決定的問題:管理制度

而絕大多數的政權,都是採用「分封制 (Feudalism)」,
簡單講就是把你的國土成小單位,然後一個個賞給你看順眼的人。

可別以為現在就沒有分封制了.... 操作名目或許不同,但分而封之的做法還是一模一樣的。
你看現在的中國,就是中央把全國分成省,然後指派幹部去管理。
跟以前國王把土地分給一堆貴族去管理有什麼不同?


而且也不只是國家這樣搞,企業也是。
董事會把公司分成幾個部門,然後每個部門分別任用他喜歡的人去管理。


當然了,分封制不只一層,他是一種可以無限複製的設計。
中央把一個省分給你去管理,你到了那個省,又把省分出一堆縣... 然後找一堆縣長去管理....
縣長拿了你的令牌,又分出一堆鄉鎮市.... 鄉鎮市長也和你一樣懶,又分出一堆里長去管理....

....里長還能再變通,搞出戶籍制,每家就只認一個戶長管理.....
每一戶的戶長(通常是爸爸)又把家務事再切成房間,讓小孩自己負責....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簡單,反正層層對上負責就是了。
壞處就是中間要是斷了一個連結,那下面可能就全部都散了。


縣長家爆炸了,省長來看一圈,連誰是鄉鎮市長都不認得。
要是有文字記錄,或許還有救。但在教育不普及的古早時代,
真的是無從查起,要召開縣民大會,說不定一堆人冒充鄉鎮市長,你根本不知道。

你以為,縣長家不會爆炸嗎?
只要派出間諜,摸清楚誰是縣長,別國的軍隊或刺客,立刻就能執行斬首行動。
日本戰國時代,一堆會戰都是直接攻擊城寨,整場會戰不到百人互砍。
打完後,立刻就統治整個領地。上千人的人口,只要切斷中間的關鍵點,就都是你的了。



中古歐洲時代也是一樣,看了城堡就打!
那些領地上的人民都不要碰,你要的是幹掉對方這個領導層級,
然後迅速接管下面已經分封好的現成果實。

為什麼有句話叫「擒賊先擒王」?
因為軍隊裡面也是分封制嘛!


分封制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如果跳級太多,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上面是誰。
一個農民會認得自己的鄉長,可能還會認得城堡裡的男爵.... 但是國王來了卻不認得。
一個士兵認得班長、連長,但是總司令來了卻不認得。他要看制服數星星才知道來了什麼官。
一個總務小姐認得主管、認得 CEO... 可是董事長來了她卻不認得。



ok 這樣大概把分封制簡單的解釋過了。

歷史上有幾次分封制,分的很誇張,導致後來不但管理出問題,還引發無數的戰爭。
周朝統一中原後,就分封全中國,竟然分了幾千「國」
早期的德國和法國,也是分的太離譜,簡直是走到哪都會看到國。

結果就是.... 周天子一管不住諸侯,下面的國之間就打起來了。
不要說你想「六師伐之」,等你聽到鄭國和宋國互砍時,說不定其中一國已經滅國了。
(就像之前講的,城堡衝進去砍贏了就結束,可能就一個晚上的功夫。)


所以,為什麼中古世紀的歐洲,會有吸血女伯爵夫人、石中劍封王、
勇士斬三頭水怪、怪盜劫富濟貧... 等等等等的神話玄奇故事?
很簡單,因為封地太多了,資訊不發達的時代,過個山頭就下一國。
過三個國之後,人家說什麼怪力亂神的傳奇,你無從考證,只能聽信。

中國也是。齊人有三妻、撿人腳尾飯吃。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這些故事,
都是講「某某國有個人」....
你去查一下年代,差不多都是周朝到春秋這段時間的故事。


好了,這章講的長了點。下次有機會再繼續講後話。



我看到的歷史 (五)

Thursday, August 20, 2015

我看到的歷史 (三) - 古人名

這一篇講一些比較輕鬆的。


古人的人名,有一些有趣的地方。
看久了只要看第一眼,就大概對這個人可能的背景有概念。

比如說,英國皇家原本是德國姓 Saxe-Coburg-Gotha
(歐洲貴族都是通婚到一堆遺傳病的地步,所以姓別國的姓根本是小事)
但是因為一次大戰英國人恨死德國人了,
所以英女皇就把自己的姓改了,改姓 Windsor

而現在英女皇姓 Mountbatten-Windsor,
則是拿了她老爸的姓 Mountbatten 加進去的結果。

而這個 Mountbatten 聽起來就是 Mount. Batten ,巴頓山的感覺。
也就是巴頓山來的某某某,或以地主稱就是巴頓山的某貴族的意思。
但是你去查 Batten 這座山,在英國又沒這座山。
當然你會合理的懷疑:該不會又是跟歐洲大陸某國的貴族通婚的姓吧?

沒錯,巴頓山是在.... 德國。
英女皇的老爸原名 Louis Battenberg......
berg 在德文就是山的意思,老爸為了同樣裡由把他的姓從德文改成英文了。
可是老爸也很絕,他把 berg 換成 mount ,然後照英國習慣把順序改一下,就算英文姓了。
Batten-berg 變成 Mount-batten.... 他該不會以為英國人會沒拆穿他的智商吧。

以後你只要看到有誰的姓是 xxxx-berg xxxx-burg 的,大概可以直接猜他有德國血緣。



然後來說說中國的名字。

很古早以前,商周時期,名字都是很怪的,姓也千奇百怪。
不知為什麼這些姓都不見了。

在以前,一看姓就能猜到你可能是某國的貴族。
比如說你要是姓,那很有可能是齊國的士族大家。
要是姓,那有可能是楚國皇族。
因為姓真的太多了,不太可能重覆,
所以會像 Battenberg 一樣,一看姓就被猜到背景。

可是那時候的人取名字就真的太神奇了。

像大家應該都聽過秦始皇的老爸是被送去趙國當人質的,他叫「異人」。
當然,秦昭襄王子孫一堆,只有最不被喜歡的人才會被送出去當人質....
有個孫子被討厭到名字取做「異人」.... 也不是無法推敲出原因啦。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管仲和齊桓公的故事....
齊桓公名字叫「小白」,他也是被送出國去當人質的.....
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老爸給他取個狗狗的名字.....



但是春秋五霸的晉文公........姓姬,名重耳....
老爸叫小孩「重耳」,該不會他小時候耳多不好,重聽吧?

然而他也把他的小孩取了個神奇的名字.....
後來還繼承了王位,是為晉成公。

晉成公,姓姬,名黑臀



你沒看錯。


我看到的歷史 (四)

Wednesday, August 19, 2015

我看到的歷史 (二) - 中西方都不喜歡講的歷史真空區

第二篇要寫些什麼好呢?

當然可以順著第一篇的故事下去把金朝也聊一下,
但是我覺得,既然是講歷史,那就想到什麼講什麼,
題材越廣越好,所以這次就不講中國史。

這次來簡單的聊一下很少人會有興趣讀的歷史。
(我想,我會聊的東西應該都是很少人會碰的)
這世界上有一段時間超過 600 年、對人類文明影響無法想像的巨大、
但卻被刻意抹黑和忽略不討論的文明史:阿拉伯帝國史


當然這 600 年不是完全都在同一帝號之下,但基本上通稱阿拉伯帝國。
而這段時間的歐洲,是所謂的「黑暗時代」,為時長達千年之久。
整個時期的文明倒退到.... 連希臘曾經有輝煌的文明都不知道。

這段時期的中國則是隋唐遼宋金這段所謂的輝煌時期。
可是比起阿拉伯帝國的文明,就算是唐宋巔峰,也只是平起平坐。
就不用提唐末大亂世時,文明有多倒退了。

而阿拉伯帝國怎麼結束的呢?

基本上你只要看任何文明、帝國、種族在 12xx 年結束消失的,
你可以直接猜是被蒙古人幹掉的。猜十次會中十一次。
阿拉伯帝國就是一樣的結果。


這次就不仔細的講阿拉伯帝國的東西,但是大略提一下重點,
以後回到這主題時,就不用重新破題啦。


阿拉伯帝國的開始就是回教興起,穆罕默德把部落社會的阿拉伯民族用宗教集結起來。
然後這股力量迅速擴張,到 Umayyad 王朝時期,他統治了將近當時世界人口的 30%
土地從西班牙一路畫到印度,整個就是無法想像的巨大..... 但你卻沒聽過!

你一定在歷史上讀過羅馬帝國、波斯帝國、蒙古帝國。
甚至為期不到 30 年就崩潰的亞歷山大帝國....
但是為期 600 年,橫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你卻沒聽過,不是很奇怪嗎?

或許,你會想.... 那這個帝國大概就是比人家久很多吧?

事實上並不只是久很多。
阿拉伯帝國的文明,在傳到黑暗時期的歐洲後,觸發了兩件事。
「啊不就兩件事而已,能有多厲害?」


1) 文義復興
2) 大航海時代


你是否開始思考,為什麼你在教科書上、西方主流資訊上,都沒聽過「阿拉伯帝國」?


我看到的歷史 (三)

Tuesday, August 18, 2015

我看到的歷史 (一) - 開始

不知為啥很久沒有寫 blog 了,第一次重新開始寫就是寫這個題材。

這次決定在宏觀經濟之後開啟新的一串文章,姑且就叫「我看到的歷史」。
真假且不論,歷史本來就是當代人說的故事,不可能會完全反應事實。
就算是講今天發生的大事,又有多少是真是假?
但有些歷史上的東西,很有趣,卻又很多人被誤導。
信或不信當然由你,講或不講則由我。


第一章來講一個非常顛覆的主題:中原文明之宋朝

一般人讀過的歷史就是:
唐末藩鎮割據,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然後靖康之變後,金國人把欽徽二宗虜走,
趙構跑去南邊又建立了南宋。
最後蒙古出了個鐵木真,把遼、金、西夏、南宋全部一起打包了。
這就是宋朝。



但我要講的歷史不是這樣。

遠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 50 年,北方就已經完成大一統,而且也有完整的漢文化統治制度。
那就是

或許有些人立刻就要翻桌:那是契丹人的外族政權,不是中原政權。

那或許你不知道,三國時代大名鼎鼎的袁紹、公孫瓚,他們的領地就是跟遼國重疊。
袁紹是外族嗎?漢朝時的四世三公的河北大家,他家不叫中原土地,叫什麼?

那麼,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就不叫中原政權嗎?
那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女真人建立的清朝、鮮卑人建立的唐朝,都不叫中原政權了吧?

那,你或許會想:
「因為南邊有個純漢人文化建立的宋朝,所以宋才是正統,遼是像春秋戰國時期,秦楚一樣的邊陲分裂勢力。」
可是宋朝比遼朝晚了 50 年建國.... 這 50 年不算?



你可能開始發現問題了:那個時期,我們所讀的教科書,寧可稱之為五代十國,也不願意承認那是遼朝 + 分裂政權。
但是我們確會大方的承認曹魏乃正統,而蜀漢、孫吳是分裂政權,並把那時期叫三國時代。



這樣一來,可真混亂了。如果遼應該是被列入唐和宋中間的正統朝代,
那同樣高度接受漢化的金朝,也可以一併扶正了?
(金朝有多漢化,之後有空再寫)
那這樣,在遼金宋中間遊走不定的西夏,可也不能當他是邊疆政權....
畢竟他那邊差不多也在甘肅一代,要叫邊疆還差太遠。


所以回過頭一想,為什麼就只有宋被高度稱頌及扶正為主要政權?
因為文明程度最高、文化最璨爛嗎?
那五代十國的戰亂文化,又能比已經大一統的遼國好到哪裡?

最後,我認為就是「漢人沙文主義」做祟。

漢人寫史,要是沒有被徹底打趴,完全無可狡辯,是絕對不會承認少數民族建立的文明的,
即便他所實行的是完全一樣的漢人制度。

春秋有云: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現在人寫歷史,胸襟遠不如春秋時的古人。



最後,讓我們思考一下,用俄文說中國(China) ,
是寫作 Китай 唸做 Kitay......

契丹。

為什麼?




我看到的歷史 (二)

Blog Archive

MP3 player

1945 (現在不會 autoplay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