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看過第一篇的話請從這開始: 台灣、上海行(一)。
隔一天我們往「個園」出發。
這是一個清朝鹽商的住宅,一進大門,迎面而來的是這一整片的竹林,
客人完全看不到後面主人家是什麼樣子。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清朝的鹽商為什麼會有錢到這個地步,讓我來翻翻歷史,講古一下~~ (以下原文簡體)
「
鹽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被長期壟斷的經營事項,漢代與唐代都曾把壟斷鹽利作為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授予鹽商以絶對的壟斷經營權,是明清時期才有的事。這種絶對的壟斷導致了絶對的暴利。在明清兩代,營鹽之利,彼彼皆知;鹽商之富,富冠江南。
奢移生活影響了社會風氣
明清時期的鹽法被稱為“綱商引岸”制度。鹽商運銷食鹽,須先向鹽運司交納鹽課,領取鹽引,然後到指定的產鹽區向灶戶買鹽,再販往指定的行鹽區銷售。然而鹽引並不能隨便領取,商人必須以引窩為據,證明自己擁有運銷食鹽特權。為了得到引窩,商人又必須事先“認窩”,也就是交納巨額銀兩取得官府授予的壟斷經營權。“綱商引岸”制度使鹽商基本上壟斷了全國的食鹽銷售,因此他們可以任意壓低買價,抬高賣價,獲取巨額利潤。除壟斷經營權之外,朝廷還給鹽商以很多其他優惠條件。如允許他們“加價”(提高官定售鹽價格)、“加耗”(增加每引的斤數)以及“借帑”(即從國庫裡借錢營運)。有了這樣的保證,鹽商可以說是坐收暴利。
但是,由於傳統經濟與政治等方面的原因,鹽商傾向於用賺來的錢購買土地或者捐納官職,而不是擴大再生產。此外他們會把大量的錢投入奢侈的生活消費中,其中尤以居住在揚州的兩淮鹽商為甚。揚州是兩淮鹽運司衙門所在地,鹽商多聚集於此。據《清稗類鈔》記載,黃均太是當時兩淮八大商總之首。他吃一碗蛋炒飯需要耗銀50兩。之所以這麼貴,是因為這碗蛋炒飯要保證每粒米都是完整的,且必須粒粒分開,每粒米都要泡透蛋汁,炒出來外面金黃,內心雪白。與這碗飯相配的是百魚湯,湯裡包括鯽魚舌、鰱魚腦、鯉魚白、斑魚肝、黃魚膘、鯊魚翅、鱉魚裙、鱔魚血、鯿魚划水、烏魚片等等,極盡精緻之能事。更令人咋舌的是,據說他吃的雞蛋是吃了人參、蒼朮等藥物的雞下的,所以味道特別好。清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一書是揚州鹽商奢靡之風的全面記錄,吃喝玩樂就不必說了,據說鹽商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花招來消遣。例如,為了比誰更有錢,大家紛紛在金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跑到鎮江金山的寶塔上把金箔往外扔,看誰的金箔第一個飄到揚州。鹽商過着非常悠閒的生活,他們修建樓台館榭,養戲班開戲院,琢磨精緻的菜餚,逛妓院,調脂弄粉。鹽商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了揚州的社會風氣,當時市面上遊逛着大量閒人,他們無所事事,整日流連在茶館和澡堂之間。
合謀與矛盾
明清時期的鹽法改採取的“綱商引岸”制,背後有種種複雜的原因,但是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國家沒有太多的力量直接控制社會經濟,所以傾向於採取“包”的形式,抓住實力雄厚之人,責成他們承包到底。也就是說,鹽商雖然手握壟斷經營權,可以牟取暴利,但是朝廷和官府並不是白給他們這些好處,而是利用他們增加財政收入,他們的負擔也很沉重。按照道光年間的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陶澍的說法:清朝初年,兩淮鹽區(行銷的地方包括今天的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六省)的正綱鹽課銀原有90余萬兩,加上其他雜款,也只有180余萬兩。但是到了乾隆年間,這個數字已經達到400余萬兩銀,是原額的好幾倍。而到了嘉慶二十年(1815)之後,兩淮鹽區每年需要交納的款項竟然達到800余萬兩之多。
朝廷為了加強對鹽課的徵收,設置了各種機構和官員,他們往往把鹽商視為圈裡的豬羊任意宰割,明勒暗扣,無止無休。因此,鹽商的負擔還不止於行鹽納課,還要承受官員的額外盤剝。雍正時期,皇帝厲行改革,把很多陋規都進行透明化處理,確定下來,免得官員浮收。兩淮鹽區規定鹽商要以“公務”的名義送給鹽政每年8萬兩白銀,以“薪水”的名義送給鹽運司每年4萬兩白銀。數量如此優厚,目的就是減少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但是,在鹽的收購、運輸與銷售各個環節,官吏們仍會伸出貪婪的手,雁過拔毛。當時有人指出,在所有需要與官府打交道的事情裡,沒有比鹽商辦鹽更艱難繁重的了。合計下來,商人暗裡支出用來打點官吏的費用幾乎相當於成本的一半。如巡鹽御史一職,初時只有六品,卻是人人艷羡的肥差,而且一般只能由相當於皇帝家奴的內務府官員擔任。康熙朝時,內務府官員李煦長期擔任兩淮鹽政,離任時他還戀戀不捨,一再上奏皇帝,請求再留一任。
皇帝雖然屢次下旨嚴禁官員貪污腐敗,但是實際上他們自己加給鹽商的攤派是最大的。乾隆皇帝前後六次南巡,他口頭上雖然說“一切出自內府,無煩有司供億”,但是主要花費的都是長蘆、兩淮鹽商的錢。鹽商們爭先恐後,各出奇招,以博皇帝的歡心,用度無算。乾隆年間爆發的兩淮鹽引案,虧空達1000多萬兩,其中就包括“備辦南巡出差銀”。不僅如此,康乾以來,朝廷每次遇到重大軍需、慶典、賑務、工程,需要花錢的時候,鹽商們都得踴躍捐輸,多則數百萬,少則數十萬。乾嘉年間,各地鹽商報效捐輸軍需就達白銀3000萬兩之多,其中兩淮鹽商為支持朝廷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從嘉慶四年(1799)到八年之間連續六次捐輸,共計白銀550萬兩。
近代黑社會組織的起源
“綱商引岸”制度對於百姓的食鹽需求是十分不利的,以至於鹽政問題成為清代最大的積弊之一。
首先,在“綱商引岸”制度下,商人各有銷區,他人不得闌入。但是有些銷區離鹽產地很遠,交通不便,行程艱險,商人運鹽到岸需要耗費巨資,所以他們經常包課而不運鹽,百姓便有食淡之虞。其次,鹽商因在特定地區佔有引窩,於是有條件任意抬高價格以剝削食鹽的消費者,其價格往往高於產地價格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使百姓苦累無窮。第三,由於壟斷的運銷方式,百姓無可選擇,必須食用該地區鹽商所運鹽斤,所以鹽商常常無視民間疾苦,以次充好,他們在鹽內攙和沙土,百姓買到之後還需淘洗另熬,才能食用。
“綱商引岸”制度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制度,而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有自由流動的市場,二者之間的衝突必然引發了私鹽活動。私鹽純粹受市場控制,對消費者而言沒有強買強賣的問題,質量相對好,價格相對低,購買十分方便,經營方式也比較靈活,可以賒欠,可以用實物交換,比起官鹽來有諸多便利,因此頗受百姓的歡迎。
但是,販賣私鹽畢竟是違法活動,它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在清代,販賣私鹽的人被稱為私梟,一個梟字突出反映了他們的兇狠強悍。他們往往是有組織的,成群結夥可達數十至數百人之多;他們配備武器,使用刀矛甚至火槍,其勢力是一般犯罪團夥所無法相比的。在私梟猖獗的地方,官兵多半隻能睜一眼閉一眼,無可奈何。私梟很容易發展成為黑惡勢力,近代的黑社會組織青幫即脫胎於清代的私梟清幫。
清中期以後,鹽商報效捐的壓力漸漸增大,又要品嚐“借帑還息”的苦果,加上官吏勒索,自己生活豪奢,很多人都陷入外強中乾、入不敷出的境地。為了克服危機,他們只有不斷抬高鹽價一條路,以至於民間出現了百姓被迫淡食的局面,民怨沸騰。而私鹽則趁機大行其道,幾乎佔據了官鹽一半的市場。
面對官鹽嚴重滯銷的局面和私鹽活動的猖獗,朝廷決心對鹽法進行改革。道光十二年(1832),朝廷議準兩江總督陶澍將兩淮鹽務改歸兩江總督兼管,以統一事權。陶澍大刀闊斧地將淮北引鹽為票鹽,也就是在那些交通不便、引商不肯前往的地方,允許資本較小的商人經營,他們不必認窩,只要繳納鹽課就給據官票,讓他們憑票販鹽。他的這一舉措很快收到了實效,既方便了百姓,也增加了朝廷收入。道光三十年(1850),兩江總督陸建瀛又將此法推行於淮南。以後,票鹽法漸漸向福建、兩浙、長蘆等鹽區推進。綱法改為票法,從根本上取消了鹽商對鹽業的壟斷,深刻地觸犯了鹽商的既得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儘管如此,新制度逐漸取代舊制度,壟斷被打破已成定局。
」
嗯嗯,所以大概知道了吧,鹽商的園林,基本上就可以當做是去欣賞西西里島上黑手黨老大的豪宅一樣。
以下是走馬看花的隨便看幾個內堂的客廳。
事實上很多廳房都改變成觀光用的隔間了,所以不見得是當時的感覺。
但是個園有一大堆廳,所以大概也可以看出以前有多大。
這是個園的 google map 衛星圖:
中央那一段公園綠地狀就是前庭園,我
們之前看的竹林就是在最北邊的入口附近,
剛往南走不到幾十公尺。
View Larger Map
而這幾個廳堂事實上是在綠地南邊那九間 3x3 疊在一起的屋子。
江南庭園聽說都是北林南舍的格局,我以為會做成四面園林,主人住森林中間,
但顯然不是。主要住宅區離外界街道根本就是一牆之隔。
說來很方便後廚房下人進出,但也有保安的問題。
只不過,如果你是黑幫老大,那我想住你旁邊的都是圈內幹部黨羽,
根本不會有旁人靠近這一區。這也算是一種解釋。
講古講完了,繼續看圖:
這是連到最後一廂房的橫貫走道,可以想像以前會有下人不斷在這跑進跑出的忙東西。
..... 很抱歉這棵樹並不是有什麼典故。我只是覺得真的很神奇,特地開了這一小區,根本就只種了一棵樹....
說不定這邊是在動用私刑的地方....
其中一個廳房沒有開放走進去,門口到是掛了很有意思的指示牌。
最裡面有一間被改裝成放置過去來訪的大人物「墨寶」(又是一群裝氣質的政客)和照片,
連習近平還沒上台,都已經幫他放好一張不小的照片。
還有一些明星也貼上去,當然有些所謂的明星我是覺得還沒夠格會讓人覺得有沾光效果.....
不過看到旁邊有這張複製的剪報之後,我大概認定這一切的宣傳和廣告都只是瞎掰胡扯。
個園自稱是中國四大園林,自比頤和園和避暑山莊這兩個皇家園林,
拙政園名氣也太響所以也不好意思不放上去,那自己就當仁不讓自稱老四了。
當然我這個「中國不通」是不太懂的,不過往下看那中國四大碑林.....
不看還好,看了後這一整版基本上都不用再看了。
那個方良根,自稱責任編輯的先生,也可以拖去個園那棵樹旁邊動用私刑了。
回來看重點吧,剛把前竹和後廳都看過了,結果重點的中堂卻沒看。
中間那棟兩層樓的木造建築,應該是主會客廳,在那前後各有一水池。
以下是後水池,應該是給自家人玩樂的地方。
整片的太湖石一顆顆堆起來,有一部份疊到兩層樓高,直接可以走進二樓主廳!
(左側那邊就是疊到二樓的部份)
中庭有部份是樹蔭遮天的地方。
我相信百年前剛蓋時應該沒有這麼大顆的樹,但也可以感受到如果這是自家院子,那有多愜意!
好的留最後,這是中央廳房前院的水池,主要是會客用。
這部份的設計就真的很精巧了,就算是在人潮暴滿的三月揚州,
在這裡坐一下也會覺得格外寧靜。
(當然這邊坐是絕對聽不到私刑樹那一邊,方先生被阿魯巴的叫聲的。)
下一站是我們之前看過的很像雷峰塔的東西:大明寺
公車司機很努力的開著手排後驅車,載我們上丘!
鑑真和尚,何許人也?
這我真的要講一下故事,不管你信不信佛教,都應該知道這位唐代和尚的偉大事蹟。
(我對佛教也不是很懂,所以簡述一下,希望沒有錯太遠)
話說唐朝時,日本仰慕中土佛法,所以來中土求僧。
佛教有一個規定,就是每個戒律的等級會一層層上去,
像大家很熟的不殺生不妄語這些,是最基礎的第一級戒律。
要往上每加一級就加很多條,但是要由一個已經有那個等級的和尚,
才能授戒給你,幫你往上升一級。
簡單講,如果全日本沒有 3A 級的和尚,那最多就只能有人爬到 2A....
因為沒有 3A 給你認證了。日本那時沒有這種等級的高僧,
所以來中土請一位高僧去日本授戒,所以日本派來的兩位和尚,
四處尋訪後來拜訪了鑑真和尚。
這兩位日本和尚名為:榮睿、普照,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
隨第九次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出的學習中國文化的使團)來到中國。
以下轉錄於大紀元時報:
「
....當時就問徒眾說:“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可是在揚州的徒眾一個也不出聲,一位叫祥彥的僧徒出來說道:“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不等祥彥說完,鑑真又開口道:“另有誰願意去?”仍舊無人回答,於是鑑真第三次開口道:“是為法事也,不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鑑真大師的回答,語氣是如此的堅決,在座的弟子不禁為師父的決心所感動,於是祥彥等十七位僧徒紛紛表示願隨師東渡傳戒。那時,鑑真已有五十五歲。
自從鑑真接受日僧邀請,他不僅要克服“滄海淼漫”的自然障礙,而且還要面對更為複雜的社會阻力,在十一年的時間裡,前後六次東渡,五次失敗。
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三月,鑑真作了一切東渡的準備,正待啟航,不意浙東一帶出現了海盜,隨行的僧徒中間又發生了意見糾紛。道航認為高麗僧人如海學行欠缺,不應帶他同行,如海遂向官府誣告,說道航等私通海盜,淮南採訪使班景倩立即將榮睿、普照、道航等人拘捕,事後真相大白,榮睿等人已飽嘗了四個月的鐵窗風味。當釋放時淮南採訪使仍認為“今海賊大動,不得過海!”第一次東渡計劃失敗了。
同年十二月下旬,鑑真一行八十五人,在十二月下旬的一個月明之夜從揚州悄悄開航。但船到浪溝浦即遇風暴,浪擊破船,停留一月修船,再度下海,船至揚子江口,又遇風浪,停泊一月,再次啟航,不幸在衢州群島觸礁船沉,船上東西全被海浪卷走。全體人員登上一個荒島,後被官船送回明州(寧波),大部分人遣送回鄉,十七位僧人被送到浙江鄞縣阿育王寺。第二次東渡又失敗了。
第二年春,鑑真一行受聘到越州(紹興)龍興寺講律授戒,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秋歸阿育王寺。因越州僧人不理解鑑真東渡的意義,向官府控告說榮睿引誘鑑真,官府隨即逮捕了榮睿,普照因躲在民家未被逮去。榮睿在押送解京途中,在杭州得病,假稱病死,才得脫難,第三次東渡計劃又夭折了。
天寶三年冬,鑑真派人先去福建購買船只,備辦海糧,自己率徒眾三十余人,聲稱巡禮聖跡,秘密從浙江小路往福州取齊。但揚州龍興寺的弟子靈佑不忍鑑真遠適異域,發起僧徒阻止鑑真赴日,江東道採訪使遂下牒諸州,追蹤攔截,鑑真一行在黃岩禪林寺被官差截獲,強行押解回揚州,第四次東渡計劃又成了泡影。
在這樣的形勢下,榮睿、普照感到再留在揚州龍興寺使得官廳對鑑真的監視會不放鬆。為了迴避風潮,他們遂移居同安郡(安徽安慶附近),在那裡足足等待了三年。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兩位日僧來到揚州崇福寺,鑑真又悄悄作第五次東渡準備。“買香藥,備辦百物,一如天寶二載所備。”鑑真及其弟子,加上榮睿、普照共有十四位僧徒,其他尚有申請同行的三十五人,船員十八人,共計六十多人。
他們在六月二十六日夜從揚州新河秘密登舟,尚未出海,即遇風浪,飄到浙江海面,先後在三塔山、署風山各停住一月。十月十六日登程後又遇狂風怒濤,在大海中整整飄流了十四天,最後飄到了海南島。然後輾轉從雷州海峽,經由廣西、廣東、江西、安徽,返回揚州,一路上歷盡艱辛,前後歷時兩年。日僧榮睿在路過端州(廣東肇慶市)不幸逝世,埋骨異鄉。跟隨鑑真始終如一的祥彥,在途經吉州時也病死了。鑑真因受暑熱得了眼疾,治療無效,不幸雙目失明。鑑真雖遭受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但他了解到日本眾生對佛法戒律的渴望,明確赴日傳戒是他作為一個佛門弟子的使命,以“不遂本願”決不罷休的堅強意志,又準備作第六次東渡壯舉。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日本第十次遣唐使籐原清河歸國前,特來揚州拜訪鑑真,鑑真決意乘遣唐使船渡日。為了避開官府及僧人的阻攔,鑑真及其弟子於十月十七日夜秘密乘船離開揚州,普照從鄭山阿育王寺趕來,大家會合後,一行二十四人搭上了遣唐使船,於十一月十五日夜啟錨。這樣,鑑真一行又踏上了第六次東渡的征途,次年(公元754年)二月到達當時日本的首都奈良,那時鑑真已經是六十六歲失明的老人了。
鑑真抵日後,講律授戒,許多日本僧人得以完成正規的受戒儀式。從此佛教中的佛法在日本才算具備了完整的傳承。
鑑真初到日本後,便治愈了光明皇太后的疾病。隋唐年間,雖中國醫藥知識及醫藥典籍相繼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對於鑑別藥物品種的真偽、規格、好壞尚缺乏經驗。鑑真抵日後,盡管雙目失明,但是,他利用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手指的觸覺,將有關藥物的知識傳授給日本人,矯正了過去不少錯誤;同時對於藥物的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知識,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日本人。
據日本《皇國名醫傳》裡指出,自鑑真東渡日本面授醫藥知識,使日本人真正掌握辨認藥品之知識,從此日本醫道才完備。14世紀以前,日本醫道把鑑真奉為醫藥始祖,直到德川時代,日本藥袋上還貼有鑑真的圖像,可見其影響之深。
鑑真東渡日本,把盛唐文化全面地介紹給日本,對日本的佛學、醫藥學、工藝技術等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日本因此稱他為過海大師。
鑑真在日本傳法十年,於公元763年6月21日圓寂於奈良唐招提寺,享年76歲。鑑真逝世前一年,由他的弟子思托根據鑑真的形象,制成等身大小的幹漆夾貯坐像一尊,即是現存唐招提寺開山堂內的鑑真像。這是日本最早的以真實人物作為對象的優秀塑像,是日本美術史上的一件重寶。
」
ok.....
到此為止我們知道了鑑真這位大和尚,是多麼值得尊敬。
那再來我們就來看看為了紀念他是揚州人而蓋的揚州大明寺。
「.....................」
對不起我的快門弄的太快,所以 LED 字幕只有顯示一半,不過大概讀的出來:
「大殿裝修,佛像裝置。
捐柱子者,步步高升,事業發達。
捐橫樑者,學業有成....」
什麼東西呀!?
把快門減速後再照一張.....
唉唉,反正在中國看古蹟就是這樣。
來到大明寺的塔樓,要上去看還要收錢的!
算了,那至少看看建物吧。
旁邊的導遊小姐,在帶團介紹時我偷聽了一些,
這個大明寺是以唐代建築風格重建的,所以這邊怎樣怎樣,那邊怎樣怎樣。
我去敲了敲柱子.... 鋼筋水泥。
「.....................」
好歹用木料鋼骨吧?
反正都要仿古,弄得這個樣子,真的很啼笑皆非。
那我修圖也不用手下流情了,胡搞一陣不倫不類的就夠了,對嗎:
(一堆濾鏡用力給他亂開)
旁邊這座亭,中間有個提字的大石,一堆家長放任小朋友爬上去打打踹踹....
看在那個樑構設計還蠻特別的份上,還是找個眼不見為淨的角度照一張。
離開後發現大門刻了「淮東第一觀」的大字...
同行的李叔叔說:「不是道教的廟才叫觀嗎?佛教怎麼叫觀?」
..... 反正在中國看古蹟就是這樣。
==========================================================
揚州還有一位很有名的將軍,叫做史可法。
因為他的忠烈祠門口提了一段字所以被江澤民拿來作文章,
染上了政治味的古蹟,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
來,大家跟我說:「..... 反正在中國看古蹟就是這樣。」
史可法是真的英雄的,大家真的要去看。
至於那個什麼「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大陸訪問團」的狗屎,就當做是吐痰的對象就好。
忠列祠的側門正在裝修的樣子:
先生,下面的門坎沒裝上去,露出半公尺高的大洞.... 你這門還上閂幹麻?
最後我們離開揚州時,在客運總站的肯德基吃了一些.... 牛肉捲。
大陸的肯德基只要是肉都賣......
我看到這牆上寫的英文,讀一讀還真忍不住要照一張。
服務員大概自己也知道我在照什麼,竟然還會跑過來跟我說不能照....XD
沒想到這次還是寫不完,等第四篇再繼續吧~
第四篇按此!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